诚信315:盘点那些不良二手车商的常用套路
发布虚假车源 低价诱惑你
看到这个是不是觉得很眼熟?没错,就是和一些房产中介机构相似的套路。这在一些无需资质认证的二手车发布平台较为常见,卖家会通过发布优质车源信息,配合较低的售价做幌子,吸引消费者到约定地点看车。而当买家到约定地点后,卖家会以“车辆已售出”等借口,诱导买家看其他车型。
更有甚者会提前收取买家定金,即便出现车源信息不符,卖家也不会退还定金,迫使买家选择其他车型。这类销售方式在前些年市场管理相对不规范时仍较为常见,但如今类似情况鲜有发生。
收费事项未作说明 故意含糊不清
有别于新车的“包牌价”或“落地价”,二手车交易除了车身价还有许多收费项目,比如过户费、上牌费、外迁提档费、保险费,甚至还有贷款手续费、GPS安装费等等。这些都是二手车买卖双方出现较大争议的点。
一般全款购买二手车,本地车辆过户会产生相应的过户费用,外迁则涉及到提档落户费用,同时还有上任车主商业保险退保所产生的续保费用等等。而贷款购车则在此基础上还可能增加贷款手续费、利息,不同形式的车辆贷款还将产生GPS定位安装费用。
此外,一些二手车交易平台会产生交易佣金、检测费、服务费等。因此,消费者在购买二手车时,需向卖家了解各项费用的收费详情。
收取定金程序不规范 存在漏洞
以前作为中间商的二手车交易平台,会直接带买家到意向车辆所在地直接看车,久而久之,一些买家会绕过中间商直接与卖家交易,使得中间商损失相应的服务费用。
因此,如今大部分的二手车交易平台会要求买家先交纳数千元的服务费,再带买家看车,以此保证平台利益不受损失。
但收取定金的程序上,二手车交易平台会先收服务费,再出具服务电子合同。由此也容易产生一些纠纷,像是工作人员代收服务费引发的卷款潜逃,又或是合同出现不平等条约,从而损害消费者利益。
交易合同存在霸王条款
不少二手车交易平台都会在宣传上宣称车辆经过数百项安全检测,保证无火烧、无水泡、无事故。但真正写到交易合同上,这些承诺却被含糊其辞、一笔带过,甚至根本没有。
同时,二手车交易平台为了保证自身权益最大化,都会在交易合同中带有“里程不负责条款”、“车况免责条款”以及重要信息约定不明等霸王做法。目的也是显而易见,即二手车辆在完成交易后,平台可以尽可能地撇清相应的关系。
侵害消费者隐私权、个人信息
侵害消费者隐私权、个人信息。无论是“卖车估价”亦或“买车询价”,大部分的二手车交易平台都会要求用户提供手机号码,并进行真实性验证。
一旦平台获取用户信息和买卖车意向,相应的平台电销人员会经常致电用户,询问买卖车情况。更有甚会在夜间来电推销,或是将用户信息在同类平台中流转,不少用户对此深感厌恶。
购买二手车时,要怎么避坑呢?
一、行业发展良莠不齐,选择正规渠道交易
消费者购买二手车应通过正规渠道选择二手车交易市场、独立二手车经销商、大型二手车电商平台以及传统4S店,注意查询企业的营业执照、经营范围等合法资质和诚信记录,不要贪图便宜购买证件、手续不全或来路不明的二手车。
二、交易信息难核准,签订合同定责任
汽车消费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普通消费者在购车时往往难以全面核实车辆真实情况,在交易达成后一旦发现质量问题,维权会很困难,因此签订一份责任明晰的合同显得尤为必要。
三、主动获取鉴定报告,提前防范交易风险
二手车作为“非标品”,鉴定评估、认定车况是二手车交易的必要前提。建议消费者在交易过程中要求经营者提供第三方出具的车辆鉴定评估报告,也可以选择持有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颁发二手车鉴定评估师证的二手车评估师或二手车鉴定评估机构,或信誉良好的第三方二手车鉴定评估机构对二手车进行专业评估,并保留好二手车评估报告。
四、妥善保管凭证,积极有效维权
买卖合同、鉴定评估报告、交易记录等作为交易的有效凭证,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证据,消费者应妥善保管。一旦购车过程中发生消费纠纷,要冷静处理,可先自行与商家协商解决,也可拨打12345、12315热线或向当地消费者组织投诉。
【相关阅读】
全国二手车评估师报名中心培训简章